鳥類大熊貓 曾“留宿”南充
2017-04-07 09:35:23 來源:
嘉陵江在線

第36屆“愛鳥周” 主題活動將于明(8) 日舉行。昨(6)日,記者獲悉,目前南充有野生鳥類243種, 其中,生長在嘉陵江南充段的 水 鳥 已 達 60 余種。“除鴛鴦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外,國 家 一 級 保 護 動物、被稱為‘鳥類中的大熊貓’ 的中華秋沙鴨也在南充出現過。”市林業局野??曝撠熑烁嬖V記者。
愛鳥周
“愛鳥周”源于1981年, 最初為保護遷徙于中日兩國間的候鳥而設立(1992年國務院批準的《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》,將“愛鳥周”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),國務院要求各?。ㄊ?、區)都要認真執行,并確定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一個星期為“愛鳥周”。四川確定為4月2日到8日。
識 鳥 僅國家二級保護鳥類,南充就有15種
“鳥類有紅腹錦雞、小鷿鷉、鴛鴦、鸕鶿、大麻鴨、綠翅鴨、董雞、大白鷺、中白鷺、牛背鷺、蒼鷺、冠魚狗、翠鳥等243種。其中,紅腹錦雞、鴛鴦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, 小鷿鷉等為省重點保護動物。” 市林業局副局長青澤政告訴記者,我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,共有各種野生動物665種,其中脊椎動物440種、昆蟲225種。這些動物中,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,除紅腹錦雞、鴛鴦外,還有大鯢、胭脂魚等,省重點保護動物16種,如豹貓、巖原鯉等。
西華師大生科院黨委副書記、 副教授黃小富介紹,通過該院學者長期調查,分布在我市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除了紅腹錦雞、鴛鴦外,還有13種,如蜂鷹、鳶、燕隼、長耳鸮、短耳鸮、白琵鷺等。“西華師大生科院很多專家長期在嘉陵江南充段做水鳥調查, 他們曾在嘉陵江中發現過中華秋沙鴨。”市林業局野??瓶崎L鄧月平補充說。 中華秋沙鴨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,被稱為“鳥類中的大熊貓”。
觀 鳥 六大濕地公園打造觀鳥平臺
“鴛鴦是在四川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中被發現的。”鄧月平告訴記者,每個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都比較豐富,鳥類也豐富。
南充現有自然濕地資源面積約5萬公頃,其中,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,分別為四川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、南充升鐘湖國家濕地公園(試點)、西充青龍湖國家濕地公園(試點)、蓬安相如湖國家濕地公園(試點)、營山清水湖國家濕地公園(試點);省級濕地公園1個, 營山望龍湖省級濕地公園;市級自然保護區1個, 四川太和鷺鳥自然保護區;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,閬中構溪河自然保護區;還有眾多的縣級濕地公園,包括高坪磨爾灘濕地公園、南部八爾灘濕地公園、營山北門河濕地公園、儀隴嘉陵江濕地公園、儀隴思德濕地公園等。
“在5個試點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和1個省級濕地公園,均會打造觀鳥平臺,方便市民和游客觀鳥。”鄧月平說,這些濕地公園分為兩種類型,一是河流濕地,如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、相如湖國家濕地公園(試點);二是庫塘濕地,除河流濕地外,其余均為此類。
“在河流濕地,主要觀賞水鴨等水鳥,在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還能觀賞鴛鴦;在庫塘濕地,主要觀賞鷺鳥。”青澤政說,我市將謀劃好、打造好這些濕地公園,總體思路是統一規劃、各具特色。
護 鳥 保護棲息地 嘉陵江上建“保護走廊”
黃小富提供的資料顯示,2012年,西華師大生科院原黨委書記李艷紅教授曾在《西華師范大學學報》上發表論文《嘉陵江中游南充段春、夏季水鳥多樣性調查》,在對嘉陵江中游南充段水鳥進行調查,共記錄41種水鳥,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、省級重點保護鳥類9種。
《嘉陵江中游南充段春、 夏季水鳥多樣性調查》中說:在記錄到的水鳥中,屬于留鳥的僅有小、 白鷺、 蒼鷺和長嘴劍鸻4種, 占總種數的9.76%;屬于冬候鳥的有12種,占總種數的29.27%;屬于旅鳥的有11種,占總種數的26.83%;屬于夏候鳥的有14種,占總種數的34.14%。“與四川盆地內其它地區相比較, 嘉陵江南充段的水鳥種類非常豐富,僅這一季節就記錄到41種水鳥,而且還有10種為珍稀保護物種,加上近年來在冬季新記錄到的一些種類,該江段水鳥記錄種數已達60余種,因此,該江段具有重要的濕地保護價值”。
鄧月平表示,嘉陵江南充段已經渠化,我市打算以各個水電站庫區為抓手,申報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,建起“嘉陵江保護走廊”,為南充的留鳥、途經南充的候鳥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地。
南充晚報首席記者 劉洋
延伸閱讀
南部拍攝鷺鳥首次拍到彩鷸
“由于冬水田變成了藕田,棲息環境發生了變化, 來到南充繁衍的彩鷸大為減少。”昨日下午,西華師大鳥類專家李建國告訴記者,2014年時他觀察到的彩鷸有22只,去年減少到4只。
2013年3月下旬4月初, 李建國拿著攝影器材到南部縣太華鄉拍攝鷺鳥。“那里有一大片的柏樹, 棲息著四五種鷺鳥, 最多時樹頂歇著上萬只鷺鳥。”李建國介紹說,無心插柳的他意外發現了在南充從未見過的鳥。“在南部太華鄉、四龍鄉、三官鎮一帶的一個山溝里,發現了彩鷸。”李建國說,彩鷸大家可能不熟悉,但是“鷸蚌相爭”的故事家喻戶曉, 彩鷸就是與蚌相爭的“鷸”。這是首次在南充境內拍到彩鷸。
當時, 李建國不太確定發現的是彩鷸,但他記住了這個位置。第二年5月3日、4日、10日, 他又三次悄悄到那個山溝,在不到1公里范圍內,采用鳥類野外觀察記錄法共記錄有彩鷸成鳥14只,其中,雌鳥5只,幼雛3窩共8只,其中一窩的兩只雛鳥已可獨自覓食。
2015年、2016年的相同時間段,他依然前往觀察、拍攝彩鷸。遺憾的是,去年時只發現了兩對成鳥。“2014年時,山溝兩邊為林地,中間為開闊的稻田、魚塘與水渠,稻田多為冬水田。”李建國解釋說,3月下旬至4月上旬,彩鷸會遷徙到那個山溝繁殖, 然后在七八月份回遷至長江以南,在此期間,彩鷸在該處繁衍生息。但是,彩鷸對棲息環境要求很高,水位不能太高或太低,以3至5厘米為宜。但到2016年,山溝里的冬水田改造成了藕田,水深了,加上魚蝦等食物減少,其棲息環境巨變,致使其數量驟減。(南充晚報)